秦汉与罗马:评较中西的皇朝帝国



简体 | 繁體 | English
  • 首頁
    • 歐陽瑩之Sunny Y. Auyang
  • 中西文化比較
    • 世界上第一个大帝國時代
    • 秦漢皇朝和羅馬帝國興亡史
    • 龍在中國與鷹在羅馬的象徵
    • 開國之君
    • 戰士和軍隊
    • 錢幣和經濟
    • 城市房屋
    • 養生送死
    • 教育書寫
    • 醫藥科學
    • 服飾髮型
    • 食物飲宴
    • 休閒娛樂
    • 交通運輸
    • 鄰國民族
  • 絲路
    • 歐亞大陸腹地風光
    • 絲路上的民族
    • 絲路前奏
    • 絲路之始
    • 絲路上的佛教和伊斯蘭教
    • 蒙古帝國和馬可勃羅
  • 專書
  • 文集(繁)
    • 秦漢皇朝和羅馬帝國興亡史
    • 中西帝國的王、霸概念
    • 中國皇朝與羅馬帝國的異同
    • 中國皇朝與羅馬帝國的統治階層
    • 中西交通的開始
    • 從齊取燕事件看孟子的政治思想
    • 責任道德與絕對信念道德:兩個先秦實例
    • 儒家的人治與羅馬的法治
    • 泛道德主義
    • 儒家聖王典範的腐化作用
  • 首頁
    • 歐陽瑩之Sunny Y. Auyang
  • 中西文化比較
    • 世界上第一个大帝國時代
    • 秦漢皇朝和羅馬帝國興亡史
    • 龍在中國與鷹在羅馬的象徵
    • 開國之君
    • 戰士和軍隊
    • 錢幣和經濟
    • 城市房屋
    • 養生送死
    • 教育書寫
    • 醫藥科學
    • 服飾髮型
    • 食物飲宴
    • 休閒娛樂
    • 交通運輸
    • 鄰國民族
  • 絲路
    • 歐亞大陸腹地風光
    • 絲路上的民族
    • 絲路前奏
    • 絲路之始
    • 絲路上的佛教和伊斯蘭教
    • 蒙古帝國和馬可勃羅
  • 專書
  • 文集(繁)
    • 秦漢皇朝和羅馬帝國興亡史
    • 中西帝國的王、霸概念
    • 中國皇朝與羅馬帝國的異同
    • 中國皇朝與羅馬帝國的統治階層
    • 中西交通的開始
    • 從齊取燕事件看孟子的政治思想
    • 責任道德與絕對信念道德:兩個先秦實例
    • 儒家的人治與羅馬的法治
    • 泛道德主義
    • 儒家聖王典範的腐化作用
  • 首页
    • 欧阳莹之,Sunny Y. Auyang
  • 中西文化比较
    • 世界上第一个大帝国时代
    • 秦汉皇朝和罗马帝国兴亡史
    • 龙在中国与鹰在罗马的象征
    • 开国之君
    • 战士和军队
    • 钱币和经济
    • 城市房屋
    • 养生送死
    • 教育书写
    • 医药科学
    • 服饰发型
    • 食物饮宴
    • 休闲娱乐
    • 交通运输
    • 邻国民族
  • 丝路
    • 欧亚大陆腹地风光
    • 丝路上的民族
    • 丝路前奏
    • 丝路之始
    • 丝路上的佛教和伊斯兰教
    • 蒙古帝国和马可勃罗
  • 专书
  • 文集
    • 秦汉皇朝和罗马帝国兴亡史
    • 中西帝国的王、霸概念
    • 中国皇朝与罗马帝国的异同
    • 中国皇朝与罗马帝国的统治阶层
    • 中西交通的开始
    • 从齐取燕事件看孟子的政治思想
    • 责任道德与绝对信念道德:两个先秦实例
    • 儒家的人治与罗马的法治
    • 泛道德主义
    • 儒家圣王典范的腐化作用

秦漢皇朝與羅馬帝國興亡史

歷史上第一個世界帝國的大時代,是秦漢皇朝稱雄於東方,羅馬帝國稱雄於西方,各自發展官僚文治的龍式政治和法治尚武的鷹式政治。它們的風格歷二千年不衰,猶可見於龍的傳人新中國和鷹的傳人美國。今天中美兩強對峙的世局,頗可借鑑於古中國和古羅馬的事跡 。

本網站旨在比較秦漢與羅馬的歷史文化特色,以及介紹連接它們的絲路。歡迎進來觀察中西大一統帝國的軍事、經濟、政治風格;體驗中國古人和羅馬人服飾飲食、房屋城市、生活風味;瀏覽絲路風光以及認識絲路上的繽紛民族。

若網站中的短文圖片引起您的興趣,您可以參閲《龙与鹰:秦汉与罗马帝国的兴衰,如何影响了今天的世界?》。這本新書從思想、科技、經濟、政治、軍事各方面,深入分析,推翻不少舊說,詳細評較龍式文化和鷹式文化,不偏不倚地揭露它們的長處缺點。

二千年前,文明世界經歷了第一個帝國時代。四大帝國橫跨歐亞大陸與非洲北部,東端是大漢皇朝,西端是羅馬帝國,中間隔著安息和贵霜。帝國維持安定,提高消費,引出貫穿大陸的長途通商,即後世所謂“絲路”。然則由於彼此相去甚遠,而且有別的勢力阻隔,漢朝與羅馬並未直接建交。秦漢史或羅馬史車載斗量,但比較兩者則廖廖無幾。

图片
1.公元一世紀時的東漢與羅馬帝國,曡印在二十一世紀的政區圖上。
假如歐亞大陸縮小,漢朝和羅馬接壤,兩強對峙,那又如何?這問題對歷史家來説是多餘。但若比照今天世局,又當別論。新大陸擴大了文明世界,但新科技縮短了交通訊息的距離。投射國力,所達遠不止比鄰。處於東西方統治風格成型的時代,古帝國留下豐富的遺產,影響長遠不滅。中國屢經分裂淪陷,但每次皆能自愈再起,至今是統一的大國。羅馬帝國覆亡後不能再振,但它的求強意志和理性政治成爲西方的“文化遺傳基因”。今天,美國常被稱爲“新羅馬”。世局全球化,承繼古帝國的東西超級強國必須密切交往,爲此它們必須知己知彼,包括彼此的傳統因緣。秦漢與羅馬是古代東西方的超級強國,它們運權特色的長處弱點是什麽?

秦漢皇朝與羅馬帝國的興起過程,各自奮鬥逾四百年,歷盡艱辛。公元前8世紀,亞洲東部與地中海東部的政局相似,各有數以百計、城池大小的國家。前776年,地中海的希臘城邦聚集舉行第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5年後,東周的諸侯列國迎接一個新成員,秦,日後統一中國的始創者。秦立國後18年,相傳羅馬城始建在泰伯河畔。這傳説不可靠,但此時期,地中海西部確有重大發展。希臘人和腓尼基人大量殖民,帶來文化和城邦的政治體制,並建立了迦太基,日後羅馬的頭號勁敵。在羅馬歷史上,前509 年建立共和國可謂是劃時創舉。它位處的意大利半島,亦是城邦林立。

那時的國際形勢,可謂是“霸政”,希臘文叫hegemony。強國方便時可能兼併鄰近弱國,但這並非慣例。它們一般爭取的,不是土地而是附從盟國。兼併帶來人口,人多複雜,統治的困難性亦隨著增加。當行政機構不足以管治大量人口時,強國要擴張勢力,莫如爭取做國際領袖,要盟國外事聼令,但讓它們自行處理内政的麻煩。中國春秋時代諸侯爭霸,“霸”通“伯”,乃諸侯之長。希臘的hegemon是城邦聯盟的領袖。羅馬出兵海外前已征服了意大利,但只直接統治它的一小部分。它寧願做意大利的霸主,命令盟國各自帶糧發兵,在它統領下出征。羅馬的意大利霸政要到前91-87年的同盟戰爭後才轉爲羅馬統治。

帝國來臨,最先不在歐亞大陸的兩端而在它的中部。波斯帝國興起,向西擴張,被希臘聯盟在雅典霸權領導下遏止。馬其頓崛起尋仇,前320年代,亞歷山大滅波斯,建立大帝國,西蓋希臘、埃及,東抵帕米爾高原西麓,但未翻越而涉足今天的中國領域。其時,東亞的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正合縱連橫,打個不亦樂乎。在帝國之西,羅馬共和國正忙著攻打意大利中部的山民。亞歷山大的帝國一時燦爛,但他身死即分裂。與其短暫性比較,日後的羅馬帝國和秦漢皇朝維持穩定四百年,成就更偉大。

图片
2. 前四世紀歐亞大陸的局勢,其中部為亞歷山大的希臘式帝國雄佔。
羅馬帝國和兩漢皇朝年代重疊,但並不完全同時。
图片
3 東西方年表。
秦一統天下,廢封建,始創中央集權的皇朝中國。羅馬共和國打下大片江山,但在凱撒挑發的内戰中滅亡,後為羅馬帝國承繼。爲了方便比較皇朝帝國的興亡,我在圖示中移動雙方年表,把前221年中國統一與前49年羅馬内戰開始排齊相對,這以下的“皇朝帝國時代”,圖中以灰色示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4. 秦漢皇朝和羅馬帝國興亡年表對照。
中華和羅馬有不少相似,但亦有深刻別異。兩者的經濟皆以農為本,貨幣流通,但採取迥異的生産組織。它們的社會皆甚保守,等級森嚴;每人有其社會身份,安份守己是道德之要,孔子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羅馬則以共和國與公民代替君與臣。它們都崇尚父權,珍惜家庭,從家教培養權威主義,但封建諸侯家國不分,羅馬則一貫有清晰的法律劃分家與國、兼便私情與公德。它們的政治權力多為貴族操縱,但羅馬的元老貴族和東周的封建貴族性質不同。開始時它們的國家規模都是一城左右,但西方城邦和東周侯國的政治結構大異。

崛起為皇朝帝國必須开疆扩土,爲此必須有人力財力以及能動員力量的政權。東周列國和羅馬共和國各自努力發展經濟、變法改制、以至刺激思想文化。由於中西起步點的情況大異,又在不同時機進行改革,所以循不同的途徑,所趨的皇朝帝國,性質也不同。兩者皆是無上君主制,但羅馬帝國的獨裁倚重職業軍隊和財閥政治,中國皇朝的專制倚重官僚機構,自漢朝開始又加上儒家獨專。

秦統一之前的五百多年,中國的歷史分爲春秋、戰國兩期。前者得名於孔子所著的《春秋》,但歷史分期並非那麽隨便偶然。另有真實的社會因素,使春秋、戰國之際成爲“古今一大变革之会”。不論科技、經濟,或政治組織,春秋的諸侯國都遠遜於早期的羅馬共和國。戰國時中國在各方面迎頭趕上,其中法家的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權、官僚行政的國家體制,其長處效率羅馬帝國要過百年才能稍及。

春秋時,中國猶在青銅時代,生産率低。它的主要武器是貴族壟斷的戰車。它的經濟組織和政治組織都是封建形式。私有地產尚未出現,土地擁有權與地域統治權混沌未分,富貴一體,同屬封建領主,孔子所谓“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井田制下,庶民世代居住村舍,集體無償耕種領主貴族的“公田”。每家有權使用一份“私地”以資糊口。份地每年輪換,不為任何一家擁有,人民也不得賣地遷居,孟子所謂“死徙无出鄉……,公事畢,然后敢治私地。”春秋初期,侯國過千,多是前11世紀周王所封諸侯的後代。它們的統治者仍依舊爵,稱公稱侯,口頭上奉微弱不堪的周王為天下共主,但各自内外兵政全權獨立,實際上與王無異。他們履行封建,把自己的侯國分封給卿大夫。封建制的政治特色是分割權柄忠貞,卿大夫必須效忠於自己的公侯,但不必效忠於公侯之上的周王。所以周王名義上操天下之權,實際的權柄分散在諸侯手上,再分散在卿大夫手上。公侯之國其實就是公侯的家室。公侯和卿大夫全是世襲,而且多是彼此親戚;親親是無上的政治原則。“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貴族操刑罰壓制庶民,但沒有約制用刑的明文法律;他們自稱是君子,有權有德,可以隨個人意向用事。

春秋遠勝羅馬的是貴族文化。數百年養尊處優,培養出文雅的諸侯大夫,論政時滿口《詩》《書》。《詩經》和《尚書》是封建貴族的讀本,《禮記》和《春秋》記載他們的禮教言行,這些後來成爲儒家經典。從全面看,文化比經濟政治早熟,對中國未必是福。它使家國不分時代封建貴族的倫理,尤其是親親政治和君子人治,凝結在儒家學説中,蒙上仁義聖光,成爲永恒的道德圭臬,二千年來鉗制統治精英的思想。

封建倫理在戰國時一度備受挑戰。其時鐵器開始廣泛,生産效率提高,使更多荒地得以開墾。獨立的家庭農戶出現,貴族無法逼人好好耕植公田。同時,以百數的小國逐漸合併為數十接壤大國。龐大的經濟和政治規模為管治帶來無窮複雜問題。權力日大的卿大夫起篡奪之心。列國競爭劇烈,紛紛羅致人才,富國強兵。諸子百家爭鳴,平民士人興起,以能取職,衝擊世襲貴族。才識之士在列國變法,試驗各種方法,以解決各地的實際問題。 他們被統稱為法家,因爲他們一致堅持法治,管子所謂“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最成功的法家是商鞅。他綜合前人經驗,前359年開始,在秦推行連串新法,不但使秦由弱變強,更奠下日後皇朝中國的政治體制架構。

法家領導經濟發展。國家興水利、開荒地、正經界、有系統地分田給獨立農戶,同時設立戶籍以便收稅徵兵。平民步軍代替了貴族戰車。秦的農戰政策類似羅馬共和國的農民戰士,男子平時務農,有事時應國家徵召入伍。秦法規定每人一生有義務服兵役多至2年,比羅馬每人一生服役可多至16年,輕得多了。政府獎勵戰功,使秦人樂戰。法家更建立有效的官僚行政機構,任職以能力不以血緣、以功績不以空言。政府設置郡縣,由中央指派郡守縣令,不讓封建貴族霸佔地方管治,由此削減貴族,集權於君主。政府立法管制官吏,防止他們曠職濫權、欺君凌民,犯法者不論親貴,依法行罰。法律平等違反封建倫理、觸犯貴族權益,贏得“殘忍寡恩”的咒駡。秦在法家建設的基礎上統一中國,廢除封建,推行法治,但在統治精英反動下覆亡,並背上千古惡名。

一反中國封建貴族的文雅浮誇,羅馬早年的元老貴族樸素質實。他們與平民一般是農民戰士,其品性可見於辛辛那提,這曾任執政的老牌貴族親身下田耕作,但隨時準備著操劍衛國。地中海一帶早已經入鐵器時代。价廉效高的工具提高了勞動人民的能力勢力。自備兵器服兵役是羅馬公民的首要義務,公民以此為榮。百人隊公民大會Centuriate Assembly是共和國的民主部門,它以軍隊編制為名,公民們戎裝在練兵場聚集投票立法選舉。平民認識到自己對國家的貢獻,從而要求相應的權利。共和國上期,平民自行組織大會,選舉領導,抗拒掌權貴族的淩虐。元老貴族不比封建貴族自是,能夠踏實與平民談判利害,而且大家都尊重法律。歷時二百年的“階層鬥爭”是個無血革命,產生了共和國检察制衡的分權憲政。貴族通過元老院的機構實行集體統治,但他們的權力受到公民大會掣肘。公民大會每年選舉執政長官,但只能在貴族之間作選擇,因爲候選資格有嚴格的限制。大會投票通過法案,但無權提案或修改。公民無權在會上發言,只能聼取貴族安排的演講,然後通過或摒棄整個提案。共和政治的一大特色是政、財息息相關。定期普查把全體公民按其財產分爲數等,每等有它的投票份量,有錢人投的票比窮人投的票份量重得多。只有最有錢的人才有資格進入元老院或參加競選。從共和國到帝國,羅馬人一貫認爲政府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保護私有財產,難怪他們的法律詳細地確定絕對財產權,對日後歐洲法制影響甚大。

對外是和是戰,一向由公民大會決定。羅馬公民是戰士,數百年來,他們承受沉重傷亡,差不多每年都投票主戰,表現出比希臘人或秦人深刻的多得軍國主義。羅馬的軍費多來自敗家賠款以及掠奪奴役。征服馬其頓後,政府資源充沛,豁免了意大利的地稅。然而,這仁政對小民來説並不完全是福。本來就有錢有勢的貴族領兵征戰、出任省督,搶刮得最多賍物,遂大量收買甚至強佔免稅的農田,建立大農莊,驅使戰勝俘役的奴隸耕作。很多獨立農戶因喪失田地而消亡,倖存的也受到役奴農莊的重大壓力。意大利由小農經濟轉變為馬克思所謂“奴隸生産模式”。貧富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政府數次變法,企圖分配公有土地給貧困公民以緩和社會矛盾,均因貴族反對而失敗。傾家盪產的公民無能購置戎裝以服兵役。徵兵制不足,軍隊轉向赤貧階級募兵。城邦政府無法制止野心的將軍利誘收買軍隊,卒之引致將軍奪權。共和國不能及時變法改制,導致帝國軍事獨裁。

先秦和羅馬共和國的歷程比較:

 

羅馬共和國上期

春秋時代

 

羅馬共和國晚期

戰國時代

科技

鐵器時代

青銅時代

 

鐵器時代

鐵器開始廣泛

精英文化

質樸踏實

禮樂雅逸

 

汲收希臘文明

以能取職

經濟組織

獨立自耕小農

私有產權受法律保護

井田共耕

地產權與封建領主權混沌不分

 

奴隸生産模式

絕對產權的概念成熟

小農經濟

私有地產權出現

兵制

徵兵,公民步軍

貴族戰車

 

徵兵、募兵

秦行農戰徵兵

政治結構

元老貴族集體統治

公民大會每年選舉執政

政權與財產挂鈎

封建貴族親親人治

公卿世襲

家與國不分

 

變法改革失敗

富豪權勢日盛

軍閥收買軍隊

法家變法,法治擡頭

中央集權,抑制貴族

官僚行政,漸替封建



從共和國或封建諸侯的起步點,羅馬和中國同向無上君主制靠攏。羅馬帝國和中國皇朝一樣,所有權柄都集中在皇帝手上。然而,無上並不等於全能;沒有人能夠實際上操運無限大權。要把權柄轉爲權力以實施統治,皇帝必須獲得統治精英的服從和合作。共和國晚期和戰國後期的政局,多見貴族和君主集權派爭權。君主獲得勝利,但鑒於内戰或秦亡的教訓,中西的皇帝終於與貴族派獲得妥協,彼此互利,控制大衆人民

凱撒背棄共和國貴族集體統治的傳統,仗著百戰精煉的忠貞部隊奪得獨裁政權,但無法馴服維護傳統的元老,慘遭刺殺。他的承繼人學乖了。奧古斯杜一面剝奪了元老院和公民大會的所有權力,一面又以共和口號裝門面,禮遇個別元老。他提高了元老的財產資格,所以做官的都是極端豪富,而他們關照的,也是豪富的利益,形成財閥統治。羅馬公民喪失一切政治權力,戰勝者的特利也逐漸由公民籍轉到財富上。羅馬皇帝和中國皇帝一樣是世襲。不過羅馬貴族的生育率遠遜中國貴族,很多膝下無子。幾個出名的賢君傳位給養子,其實是因爲沒有親子,不是如宣傳所說特別開明。奧古斯杜設立貼身的禁衛軍,外加300,000職業大軍,全都宣誓效忠皇帝和其家人。此後數百年,即使長期無外戰,大軍也是常備,成爲帝國特色,羅馬人引以爲豪,不似秦始皇令蒙恬徵發300,000兵驅逐匈奴,不過三幾年,便被罵為“黷武窮兵”。禁衛軍和職業軍隊原是為了保護皇帝的權位,但日子久了,權力坐大,逐漸養成嘩變和擁立自己皇帝的習慣。這使羅馬的皇朝祚短,不如漢朝穩固。

 秦始皇廢封建,統治精英反對。封建復辟的輿論引致焚書的鎮壓,使儒生更加痛恨。秦不能籠絡精英和舊貴族,使大澤鄉900人的起義能擴大。秦亡後,漢高祖有前車可鋻,恢復封建。然而不過三代,諸侯王便蠢蠢欲動,證明秦始皇廢封建的理由“又復立國,是樹兵也”正確。景帝武帝削藩成功。秦統一後一百年,中國終於擺脫封建制,長期實行中央集權了。不過統治精英也得到充分賠償。他們所痛恨的法家“君臣共守法”、“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其實也不討好皇帝。儒家的“親親尊尊”,對皇室朝臣大家都有利。爲了籠絡精英,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專儒術。不久儒生盤踞官僚機構,違背法治,排擠異己,灌輸君君臣臣的教條,鞏固皇帝專制,同時鞏固自己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特權特利。歷代皇朝的儒家士大夫成爲“文化貴族”,是世界史上最成功的統治集團之一。

從共和國到帝國,從封建到集權,羅馬和中國的歷史證明世上沒有萬能的統治單方。今天西方好唱所有國家都必須趨向民主法治,但古代史實卻背道而馳。羅馬人放棄了共和國的民主方面,犧牲了公民權利。法治可分兩層而言。最基本的是所有人都尊奉既有法律,rule by laws,即法家所謂“援法而治”。再上一層是有憲法規定合理的立法程序,rule of law,循憲法治。憲法也是法,所以若無援法而治的基礎,統治精英自稱有德而藐視法律,多堂皇的憲法都是一紙空言。羅馬帝國下,共和國的立法程序無存,循憲法治廢除,但人們依然以奉公守法為道德,援法而治依然盛行。中國傳統從沒有循憲法治的意念。法家的掾法而治是創舉,但備受“寡恩”的指責,儒家獨尊後便漸消沉。歷代皇朝盛行人治,美名“德主刑輔”。刑是殘酷明顯了,但主導用刑的“德”是什麽,卻甚隱晦模糊。
鷹式統治和龍式統治的特色:
engel1
羅馬帝國
dragon1
中國皇朝
專制倚重的工具
長備軍隊
官僚機構
統治精英
財閥
儒家士大夫
社會秩序
援法而治
泛道德主義
為統治階層犧牲
循憲法治,公民權利
援法而治
以上大綱的詳細内容以及參考資料,可見《龍與鷹:秦漢與羅馬帝國的興衰,如何影響了今天的世界?》
Copyright©2015 CHINAVROME.ORG  All Right Reserved.    
網站設計 Powered by Kevin Web Design / 網頁設計
網站地圖 website map
简体:  
首页
 - 欧阳莹之
中西文化比较
 - 世界上第一个大帝国时代
 - 秦汉皇朝和罗马帝国兴亡史
 - 龙在中国与鹰在罗马的象征
 - 开国之君
 - 战士和军队
 - 钱币和经济
 - 城市房屋
 - 养生送死
 - 教育书写
 - 医药科学
 - 服饰发型
 - 食物饮宴
 - 休闲娱乐
 - 交通运输
 - 邻国民族
丝路
 - 欧亚大陆腹地风光
 - 丝路上的民族
 - 丝路前奏
 - 丝路之始
 - 丝路上的佛教和伊斯兰教
 - 蒙古帝国和马可勃罗
专书
文集
 - 秦汉皇朝与罗马帝国兴亡史
 - 中西帝国的王、霸概念
 - 中国皇朝与罗马帝国的异同
 - 中国皇朝与罗马帝国的统治阶层
 - 中西交通的开始
 - 从齐取燕事件看孟子的政治思想
 - 责任道德与绝对信念道德:两个先秦实例
 - 泛道德主义
 - 儒家的人治与罗马的法治
 - 儒家圣王典范的腐化作用
繁體 :
首頁
 - 歐陽瑩之
中西文化比較
 - 世界上第一個大帝國時代
 - 秦漢皇朝和羅馬帝國興亡史
 - 龍在中國與鷹在羅馬的象徵
 - 開國之君
 - 戰士和軍隊
 - 錢幣和經濟
 - 城市房屋
 - 養生送死
 - 教育書寫
 - 醫藥科學
 - 服飾髮型
 - 食物飲宴
 - 休閒娛樂
 - 交通運輸
 - 鄰國民族
絲路
 - 歐亞大陸腹地風光
 - 絲路上的民族
 - 絲路前奏
 - 絲路之始
 - 絲路上的佛教和伊斯蘭教
 - 蒙古帝國和馬可勃羅
專書
文集(繁)
 - 秦漢皇朝與羅馬帝國興亡史
 - 中西帝國的王,霸概念
 - 中國皇朝與羅馬帝國的異同
 - 中國皇朝與羅馬帝國的統治階層
 - 中西交通的開始
 - 從齊取燕事件看孟子的政治思想
 - 責任道德與絕對信念道德:兩個先秦實例
 - 泛道德主義
​ - 儒家的人治與羅馬的法治
 - 儒家聖王典範的腐化作用
English:
HOME
 - Sunny Y. Auyang
CULTURAL COMPARISON
 - The First Age of Empires
 -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Roman and Early Chinese Empires
 - Symbolisms of the Chinese Dragon and Roman Eagle
 - The founding emperors
 - Armies and soldiers
 - Coinage and the economy
 - Cities and housing
 - Piety to the living and the dead
 - Education and writing
 - Medicine and science
 - Dress and fashion
 - Food and feasting
 -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 Travel and transportation
 - Neighboring peoples
SILK ROAD
 - The landscape of Central Eurasia
 - Peoples of the Silk Road
 - Prelude to the Silk Road
 - Beginning of the Silk Road
 - Buddhism and Islam along the Silk Road
 - The Mongol Empire and Marco Polo
BOOK
ESSAYS
 -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Roman and Early Chinese Empires
 - China and Rome: What “culture genes” did the ancient empires bequeath?
 - Empire and hegemony
 - Aristocracy and the ruling elite
 - Religion and politics in ancient China and Rome
 - The family in ancient China and Rome
 - Contacts between Han China and the Roman Empire
 - Did Qin had a policy of mass slaugh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