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与罗马:评较中西的皇朝帝国



简体 | 繁體 | English
  • 首頁
    • 歐陽瑩之Sunny Y. Auyang
  • 中西文化比較
    • 世界上第一个大帝國時代
    • 秦漢皇朝和羅馬帝國興亡史
    • 龍在中國與鷹在羅馬的象徵
    • 開國之君
    • 戰士和軍隊
    • 錢幣和經濟
    • 城市房屋
    • 養生送死
    • 教育書寫
    • 醫藥科學
    • 服飾髮型
    • 食物飲宴
    • 休閒娛樂
    • 交通運輸
    • 鄰國民族
  • 絲路
    • 歐亞大陸腹地風光
    • 絲路上的民族
    • 絲路前奏
    • 絲路之始
    • 絲路上的佛教和伊斯蘭教
    • 蒙古帝國和馬可勃羅
  • 專書
  • 文集(繁)
    • 秦漢皇朝和羅馬帝國興亡史
    • 中西帝國的王、霸概念
    • 中國皇朝與羅馬帝國的異同
    • 中國皇朝與羅馬帝國的統治階層
    • 中西交通的開始
    • 從齊取燕事件看孟子的政治思想
    • 責任道德與絕對信念道德:兩個先秦實例
    • 儒家的人治與羅馬的法治
    • 泛道德主義
    • 儒家聖王典範的腐化作用
  • 首頁
    • 歐陽瑩之Sunny Y. Auyang
  • 中西文化比較
    • 世界上第一个大帝國時代
    • 秦漢皇朝和羅馬帝國興亡史
    • 龍在中國與鷹在羅馬的象徵
    • 開國之君
    • 戰士和軍隊
    • 錢幣和經濟
    • 城市房屋
    • 養生送死
    • 教育書寫
    • 醫藥科學
    • 服飾髮型
    • 食物飲宴
    • 休閒娛樂
    • 交通運輸
    • 鄰國民族
  • 絲路
    • 歐亞大陸腹地風光
    • 絲路上的民族
    • 絲路前奏
    • 絲路之始
    • 絲路上的佛教和伊斯蘭教
    • 蒙古帝國和馬可勃羅
  • 專書
  • 文集(繁)
    • 秦漢皇朝和羅馬帝國興亡史
    • 中西帝國的王、霸概念
    • 中國皇朝與羅馬帝國的異同
    • 中國皇朝與羅馬帝國的統治階層
    • 中西交通的開始
    • 從齊取燕事件看孟子的政治思想
    • 責任道德與絕對信念道德:兩個先秦實例
    • 儒家的人治與羅馬的法治
    • 泛道德主義
    • 儒家聖王典範的腐化作用
  • 首页
    • 欧阳莹之,Sunny Y. Auyang
  • 中西文化比较
    • 世界上第一个大帝国时代
    • 秦汉皇朝和罗马帝国兴亡史
    • 龙在中国与鹰在罗马的象征
    • 开国之君
    • 战士和军队
    • 钱币和经济
    • 城市房屋
    • 养生送死
    • 教育书写
    • 医药科学
    • 服饰发型
    • 食物饮宴
    • 休闲娱乐
    • 交通运输
    • 邻国民族
  • 丝路
    • 欧亚大陆腹地风光
    • 丝路上的民族
    • 丝路前奏
    • 丝路之始
    • 丝路上的佛教和伊斯兰教
    • 蒙古帝国和马可勃罗
  • 专书
  • 文集
    • 秦汉皇朝和罗马帝国兴亡史
    • 中西帝国的王、霸概念
    • 中国皇朝与罗马帝国的异同
    • 中国皇朝与罗马帝国的统治阶层
    • 中西交通的开始
    • 从齐取燕事件看孟子的政治思想
    • 责任道德与绝对信念道德:两个先秦实例
    • 儒家的人治与罗马的法治
    • 泛道德主义
    • 儒家圣王典范的腐化作用

絲路之始

1  絲路之始於秦漢羅馬時代
图片
公元初是世界帝國的時代。東漢、貴霜、帕提亞、羅馬四大帝國並列,歐亞大陸政治相當穩定。繁榮的經濟、貴族的奢華,都刺激商貿。一個長途交易網絡漸漸形成。 

把張騫通西域看作絲路之始,大概不錯。西漢武帝遣派張騫,原意在尋找大月氏聯手對抗匈奴。漢朝經略西域,主旨也在“斷匈奴右臂”。匈奴的主力在北方的草原。所以在新疆一帶的絲路東段,發展由南至北。後來興旺的天山北路,漢代還未開通。此外,歷史背景也提醒我們,盡管“絲路”的名字浪漫,但這古道所過,多是四戰之地,與國防和邊民安危息息相關。

2.  東漢班超通西域的路綫
图片
3  唐朝西域
图片
點擊放大地圖
西漢和唐朝的京畿長安,備受兩面外敵威脅。對西北和北方的遊牧民族,漢時匈奴、唐時突厥,理想的防綫是黃河。河西的賀蘭山保護銀川附近,北方的陰山保護河套一帶。唐王昌齡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宋岳飛的“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使人人熟悉這些戰略要地。比較容易忽略的是,西南方的青藏高原,尤其是青海湖周圍的半遊牧民族,漢時西羌、唐時吐谷渾和吐蕃,也常成大患。東漢羌亂六十年,大削國力。唐時吐蕃曾佔據黃河湟水一帶數十年。司空圖有感而作:

          一自蕭關起戰塵,河湟隔斷異鄉春。漢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
若是兩方面的敵人結盟,京畿即會三面受敵。匈奴便一度聯羌入侵。因此漢朝經營河西走廊,除了保護東西交通,更爲了南北隔絕羌人與匈奴。


出長安,過咸陽,道分爲二,迤邐過受風侵水蝕的崎嶇黃土。取“囘中道”的旅客沿涇水向西北,經過漢文帝時匈奴曾入寇的蕭關,然後西轉往武威,使人想起唐王昌齡的“塞上曲”:

          蟬鳴空桑樹,八月蕭關道。出塞復入塞,處處黃蘆草。
此外,旅客也可沿渭河,越陝西甘肅交界處的隴山,南望秦長城起點的臨洮(今甘肅岷縣),過金城(蘭州),赴河西走廊,如王昌齡“塞下曲”: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蕭關、臨洮把守京畿西北和西南外圍,是漢代唐代的重鎮。秦長城在這兩處尚有遺跡,可見其規模遠比明朝的“萬里長城”細小。

自蕭關、臨洮以西,一片蒼涼肅殺的邊色。漢時涼州人民壯勇,雖婦人亦能張弓。唐時朱慶餘“自蕭關望臨洮”形容:

          玉關西路出臨洮,風卷邊沙入馬毛。寺寺院中無竹樹,家家壁上有弓刀。
西出兩道在武威(唐稱涼州)會合入河西走廊,即今天甘肅省那西展手臂也似的區域。漢朝的走廊,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並列,西端玉門關、陽關雄踞,同屬涼州管轄。唐朝把漢的四郡改爲涼州、甘州、肅州、沙州,同屬隴右道。又把玉門關移到敦煌以東,加置瓜州,是新開的天山北路始端。唐玄奘西出取經時取新北路,就沒有經過西南面敦煌;現在的蘭新鐵路也一樣。較受冷落的敦煌成爲佛教徒歇息避世的去處,數百年來營建了藝術輝煌的莫高窟。

 河西走廊北臨沙漠,靠南邊祁連山的雪水滋潤,長達一千二百多公里,寬由幾公里到一百公里。有些地方可以站在北面沙丘,隔著走廊遙望白雪皚皚的祁連山。山麓水草肥美,漢置郡拒胡後,匈奴民歌道:

           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匈奴語“祁連”是“天”的意思,所以古人又稱祁連山為天山,但與新疆的天山風馬牛不相及。李白的“關山月”所指,應是祁連山: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顔。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
河西走廊中段有弱水,發源祁連山,北流入兩個大鹽湖,下游處支流交錯,形成綠洲地帶,古稱居延澤。漢在此起亭障烽燧,建立屏護走廊的前哨要塞。這些利用當地胡柳建造的坌土城壘,還有遺跡可尋。唐王維作御使出塞勞軍時寫: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篷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又寫:
          居延城上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暮云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雕。
草原人民不但射雕,還好養獵雕。從契丹人行獵圖可見,他們的獵鷹有普通的隼,還有阿爾泰山和杭愛山(燕然山)金鷹,翼展可逾2米。
图片
图片
王之渙的“春風不渡玉門關”成爲絕唱。關外可謂是沙漠和綠洲地帶。敦煌附近的沙丘成爲今天的遊客勝地。遊客不屑但避不了的是罕見植物的礫石戈壁灘,風沙之大,有唐岑參詩句為證:

          “十日過沙磧,終朝風不休。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平沙莽莽黃入天,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

沙漠少雨。但四周高山榨取空氣中水份,形成積雪,融而成河。以下衛星勘測影像顯示吐魯番盆地。圖上方的是天山,有白雪,有樹木(生物在影像中呈紅色,因爲勘測用紅外綫)。白色扇形顯示融水流徑,下方一塊塊紅色是融水滋養的綠洲,可發展農業。圖中右下方的那圓形棕色是大片戈壁灘。古時一個綠洲可能就是一個城國,真是一片孤城萬里沙。 

干旱地區的人民為了防止寶貴的水份蒸發,挖地下渠道引水,沿渠道設井以取水澆田、或下渠維修。地面上不見渠道,只見連串水井。中國人叫它坎兒井,波斯人叫它qanats。建設這種灌溉系統的人工大。蒙古人征服波斯時,把人民千年來營建的qanats 毀掉,使伊朗的經濟一蹶不振。
图片
图片
西出陽關,首衝兩處要地,北是吐魯番盆地,南是羅泊湖。羅泊湖古名蒲昌海,又名鹽澤。由於氣候日旱,農業灌溉又大量引用塔里木河水,羅泊湖日漸縮小。1879-80 年俄羅斯探險家帕爾則法斯基Przhevalsky來時,湖還有水,居民用胡柳作屋。到現在,湖已完全乾涸了。衛星拍攝鹽澤留下的圈圈痕跡,可見羅泊湖逐漸乾涸的過程。
图片
1879-80帕爾則法斯基攝于羅泊湖畔
图片
1980 年代衛星攝乾涸了的羅泊湖
漢朝初臨西域時,蒲昌海以東有樓蘭國,周旋漢與匈奴之間。西漢時樓蘭已式微,改名繕善。唐時兩者都覆沒了,但詩人好用漢典,時常提及,如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取樓蘭誓不還。
1903年瑞典探險家赫丁Hedin在羅泊湖稍西發掘了樓蘭故城廢墟。
图片
图片
1903年赫丁發掘樓蘭古城時攝
據《漢書·西域記》,“樓蘭國最東垂,近漢,當白龍堆。”唐詩人也提到,如岑參:

          “雁塞通鹽澤,龍堆接醋溝。”
          “大荒無鳥飛,但見白龍堆。”
羅泊湖一帶風沙大。樓蘭東北的地形,千萬年來侵蝕成一條條順著風向的平行溝槽,石壟脊可高達十餘米,長可逾數百米,本地人叫“雅丹”。
图片
图片
天山口的吐魯番盆地是個大綠洲,更是蒙古草原遊牧民族進入西域的大門。歷來經營西域,此是必爭之地,漢與匈奴便反復拉鋸。漢初臨時這兒是車師王國,有兩條河流合抱的交河要塞。漢朝又在稍西建高昌壁。唐置西州,扼天山南北兩路的咽喉。
图片
交河鳥瞰
图片
高昌故城
從玉門關到交河,先要跋涉十多天礫石戈壁,莫賀延磧。低陷的吐魯番盆地堵存熱氣,夏天溫度常逾40度。盆地東部的紅色砂岩,寸草不生,在烈日下能煎熟雞蛋,而且看來似火燒。《西遊記》的火焰山故事雖屬虛構,但其地酷熱卻不虛假,岑參便領略過了: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雲厚。火雲滿山凝未開,飛鳥千里不敢來。
漢朝絲路分南北,繞過塔克拉瑪罕沙漠(圖倫磧),都在天山之南。匈奴在北方勢大,所以漢朝經略從南面開始。南路沿昆侖山,過鄯善,莎車等國,到疏勒。由於生態惡化,或屯墾過份,到唐時,玄奘東歸路過,已發現有河斷流,不少城國荒蕪空曠。北路沿天山南麓和塔里木河,地廣水美,過焉耆、龜玆、輪台、西域都護府,到疏勒與南路會合。這兩路上還零星可見漢代烽燧的遺跡。

 漢時西域西出,必得翻過帕米爾高原。古人不明缺氧氣稀薄能引起高山症,把病徵歸咎于山中的植物,故稱蔥嶺。蔥嶺高、冷、乾、少氧,但河谷寬廣,不太險峻。南路從莎車越蔥嶺,山拗較高,近五千米,過山坳後沿阿姆河谷到巴克特拉,漢時是大月氏貴霜領域。北路從疏勒越蔥嶺,或繞經伊塞克湖,皆到大宛、康居,然後南下到巴克特拉。

 天山以北的准葛爾盆地,漢時是烏孫領域。烏孫與漢和親。細君公主有悲愁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氊為墻,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然而和親甚有收益。宣帝時烏孫與漢戰略配合,東西鉗形出擊,使匈奴不能遠遁避戰。此役後,匈奴衰敗至分裂。

 唐朝設的北新道,把輪台移到今烏魯木齊附近,向東行則經吐魯番到玉門關,向西行則循天山北麓到伊犁。伊犁河谷牧場好,駿馬多。從那兒行人經過位於高山的伊薩克湖,古稱闐池。再過唐朝重鎮碎葉,到康居。康居人擅長途經商,撒馬爾罕成爲絲路一大聚散點。從那兒,商隊或向西入伊朗,或南下到巴克特拉。

漢時的伊朗是帕提亞領土。駝馬車隊在伊朗高原登上波斯御道,下兩河流域到泰西封。在敍利亞北部的城鎮,羅馬對東貿易繁忙。這是一般的絲路形象。然而漢時的商人卻另有途徑。

漢時統治巴克特拉的貴霜人自有主意。他們截住東來的絲綢貨品,把它們南運過興都庫什山,沿印度河到今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的港口。那兒,來自羅馬領域的船隊恭候。

埃及商人把貨物經紅海運到亞歷山大港,完全避過帕提亞領域。不過羅馬轄下最成功的長途貿易家來自巴爾米拉Palmyra(漢稱且蘭)。那些阿拉伯人建立一個強大的綠洲城,有自己的車隊船隊,並獲羅馬特許置軍備。他們水路陸路並重,到處設立商站。在印度上船的貨品,他們經波斯灣,沿幼發拉底河運到巴爾米拉,再行轉售。273年巴爾米拉造反,羅馬把它毀滅,大大打擊了對東貿易。

羅馬帝國收貨價百分之25的關稅。漢朝不徵關稅。可是東漢士大夫皓首窮經,對外國、對商業都沒甚興趣,動輒要閉玉門關,讓匈奴稱霸。西域三絕三通,幾個人的努力不可少。班超說服朝廷發1,000特赦罪犯,不用軍費,只動員西域當地的人力物力,排除匈奴勢力。他死後,朝廷又放棄西域。他的兒子班勇勝過強硬反對,爭取得五百兵,出屯伊吾,使匈奴不得干擾。匈奴不得逞,于151年遠遷。商交通暢。
Copyright©2015 CHINAVROME.ORG  All Right Reserved.    
網站設計 Powered by Kevin Web Design / 網頁設計
網站地圖 website map
简体:  
首页
 - 欧阳莹之
中西文化比较
 - 世界上第一个大帝国时代
 - 秦汉皇朝和罗马帝国兴亡史
 - 龙在中国与鹰在罗马的象征
 - 开国之君
 - 战士和军队
 - 钱币和经济
 - 城市房屋
 - 养生送死
 - 教育书写
 - 医药科学
 - 服饰发型
 - 食物饮宴
 - 休闲娱乐
 - 交通运输
 - 邻国民族
丝路
 - 欧亚大陆腹地风光
 - 丝路上的民族
 - 丝路前奏
 - 丝路之始
 - 丝路上的佛教和伊斯兰教
 - 蒙古帝国和马可勃罗
专书
文集
 - 秦汉皇朝与罗马帝国兴亡史
 - 中西帝国的王、霸概念
 - 中国皇朝与罗马帝国的异同
 - 中国皇朝与罗马帝国的统治阶层
 - 中西交通的开始
 - 从齐取燕事件看孟子的政治思想
 - 责任道德与绝对信念道德:两个先秦实例
 - 泛道德主义
 - 儒家的人治与罗马的法治
 - 儒家圣王典范的腐化作用
繁體 :
首頁
 - 歐陽瑩之
中西文化比較
 - 世界上第一個大帝國時代
 - 秦漢皇朝和羅馬帝國興亡史
 - 龍在中國與鷹在羅馬的象徵
 - 開國之君
 - 戰士和軍隊
 - 錢幣和經濟
 - 城市房屋
 - 養生送死
 - 教育書寫
 - 醫藥科學
 - 服飾髮型
 - 食物飲宴
 - 休閒娛樂
 - 交通運輸
 - 鄰國民族
絲路
 - 歐亞大陸腹地風光
 - 絲路上的民族
 - 絲路前奏
 - 絲路之始
 - 絲路上的佛教和伊斯蘭教
 - 蒙古帝國和馬可勃羅
專書
文集(繁)
 - 秦漢皇朝與羅馬帝國興亡史
 - 中西帝國的王,霸概念
 - 中國皇朝與羅馬帝國的異同
 - 中國皇朝與羅馬帝國的統治階層
 - 中西交通的開始
 - 從齊取燕事件看孟子的政治思想
 - 責任道德與絕對信念道德:兩個先秦實例
 - 泛道德主義
​ - 儒家的人治與羅馬的法治
 - 儒家聖王典範的腐化作用
English:
HOME
 - Sunny Y. Auyang
CULTURAL COMPARISON
 - The First Age of Empires
 -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Roman and Early Chinese Empires
 - Symbolisms of the Chinese Dragon and Roman Eagle
 - The founding emperors
 - Armies and soldiers
 - Coinage and the economy
 - Cities and housing
 - Piety to the living and the dead
 - Education and writing
 - Medicine and science
 - Dress and fashion
 - Food and feasting
 -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 Travel and transportation
 - Neighboring peoples
SILK ROAD
 - The landscape of Central Eurasia
 - Peoples of the Silk Road
 - Prelude to the Silk Road
 - Beginning of the Silk Road
 - Buddhism and Islam along the Silk Road
 - The Mongol Empire and Marco Polo
BOOK
ESSAYS
 -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Roman and Early Chinese Empires
 - China and Rome: What “culture genes” did the ancient empires bequeath?
 - Empire and hegemony
 - Aristocracy and the ruling elite
 - Religion and politics in ancient China and Rome
 - The family in ancient China and Rome
 - Contacts between Han China and the Roman Empire
 - Did Qin had a policy of mass slaugh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