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汉皇朝与罗马帝国兴亡史.pdf | |
File Size: | 614 kb |
File Type: |
秦汉皇朝与罗马帝国兴亡史
二千年前,文明世界经历了第一个帝国时代。四大帝国横跨欧亚大陆与非洲北部,东端是大汉皇朝,西端是罗马帝国,中间隔着安息和贵霜。帝国维持安定,提高消费,引出贯穿大陆的长途通商,即后世所谓“丝路”。然则由于彼此相去甚远,而且有别的势力阻隔,汉朝与罗马并未直接建交。秦汉史或罗马史车载斗量,但比较两者则廖廖无几。
假如欧亚大陆缩小,汉朝和罗马接壤,两强对峙,那又如何?这问题对历史家来说是多余。但若比照今天世局,又当别论。新大陆扩大了文明世界,但新科技缩短了交通讯息的距离。投射国力,所达远不止比邻。处于东西方统治风格成型的时代,古帝国留下丰富的遗产,影响长远不灭。中国屡经分裂沦陷,但每次皆能自愈再起,至今是统一的大国。罗马帝国覆亡后不能再振,但它的求强意志和理性政治成为西方的“文化遗传基因”。今天,美国常被称为“新罗马”。世局全球化,承继古帝国的东西超级强国必须密切交往,为此它们必须知己知彼,包括彼此的传统因缘。秦汉与罗马是古代东西方的超级强国,它们运权特色的长处弱点是什么?
秦汉皇朝与罗马帝国的兴起过程,各自奋斗逾四百年,历尽艰辛。公元前8世纪,亚洲东部与地中海东部的政局相似,各有数以百计、城池大小的国家。前776年,地中海的希腊城邦聚集举行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5年后,东周的诸侯列国迎接一个新成员,秦,日后统一中国的始创者。秦立国后18年,相传罗马城始建在泰伯河畔。这传说不可靠,但此时期,地中海西部确有重大发展。希腊人和腓尼基人大量殖民,带来文化和城邦的政治体制,并建立了迦太基,日后罗马的头号劲敌。在罗马历史上,前509 年建立共和国可谓是划时创举。它位处的意大利半岛,亦是城邦林立。
那时的国际形势,可谓是“霸政”,希腊文叫hegemony。强国方便时可能兼并邻近弱国,但这并非惯例。它们一般争取的,不是土地而是附从盟国。兼并带来人口,人多复杂,统治的困难性亦随着增加。当行政机构不足以管治大量人口时,强国要扩张势力,莫如争取做国际领袖,要盟国外事听令,但让它们自行处理内政的麻烦。中国春秋时代诸侯争霸,“霸”通“伯”,乃诸侯之长。希腊的hegemon是城邦联盟的领袖。罗马出兵海外前已征服了意大利,但只直接统治它的一小部分。它宁愿做意大利的霸主,命令盟国各自带粮发兵,在它统领下出征。罗马的意大利霸政要到前91-87年的同盟战争后才转为罗马统治。
帝国来临,最先不在欧亚大陆的两端而在它的中部。波斯帝国兴起,向西扩张,被希腊联盟在雅典霸权领导下遏止。马其顿崛起寻仇,前320年代,亚历山大灭波斯,建立大帝国,西盖希腊、埃及,东抵帕米尔高原西麓,但未翻越而涉足今天的中国领域。其时,东亚的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正合纵连横,打个不亦乐乎。在帝国之西,罗马共和国正忙着攻打意大利中部的山民。亚历山大的帝国一时灿烂,但他身死即分裂。与其短暂性比较,日后的罗马帝国和秦汉皇朝维持稳定四百年,成就更伟大。
秦汉皇朝与罗马帝国的兴起过程,各自奋斗逾四百年,历尽艰辛。公元前8世纪,亚洲东部与地中海东部的政局相似,各有数以百计、城池大小的国家。前776年,地中海的希腊城邦聚集举行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5年后,东周的诸侯列国迎接一个新成员,秦,日后统一中国的始创者。秦立国后18年,相传罗马城始建在泰伯河畔。这传说不可靠,但此时期,地中海西部确有重大发展。希腊人和腓尼基人大量殖民,带来文化和城邦的政治体制,并建立了迦太基,日后罗马的头号劲敌。在罗马历史上,前509 年建立共和国可谓是划时创举。它位处的意大利半岛,亦是城邦林立。
那时的国际形势,可谓是“霸政”,希腊文叫hegemony。强国方便时可能兼并邻近弱国,但这并非惯例。它们一般争取的,不是土地而是附从盟国。兼并带来人口,人多复杂,统治的困难性亦随着增加。当行政机构不足以管治大量人口时,强国要扩张势力,莫如争取做国际领袖,要盟国外事听令,但让它们自行处理内政的麻烦。中国春秋时代诸侯争霸,“霸”通“伯”,乃诸侯之长。希腊的hegemon是城邦联盟的领袖。罗马出兵海外前已征服了意大利,但只直接统治它的一小部分。它宁愿做意大利的霸主,命令盟国各自带粮发兵,在它统领下出征。罗马的意大利霸政要到前91-87年的同盟战争后才转为罗马统治。
帝国来临,最先不在欧亚大陆的两端而在它的中部。波斯帝国兴起,向西扩张,被希腊联盟在雅典霸权领导下遏止。马其顿崛起寻仇,前320年代,亚历山大灭波斯,建立大帝国,西盖希腊、埃及,东抵帕米尔高原西麓,但未翻越而涉足今天的中国领域。其时,东亚的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正合纵连横,打个不亦乐乎。在帝国之西,罗马共和国正忙着攻打意大利中部的山民。亚历山大的帝国一时灿烂,但他身死即分裂。与其短暂性比较,日后的罗马帝国和秦汉皇朝维持稳定四百年,成就更伟大。
罗马帝国和两汉皇朝年代重迭,但并不完全同时。
秦一统天下,废封建,始创中央集权的皇朝中国。罗马共和国打下大片江山,但在西泽挑发的内战中灭亡,后为罗马帝国承继。为了方便比较皇朝帝国的兴亡,我在图示中移动双方年表,把前221年中国统一与前49年罗马内战开始排齐相对,这以下的“皇朝帝国时代”,图中以灰色示意。
中华和罗马有不少相似,但亦有深刻别异。两者的经济皆以农为本,货币流通,但采取迥异的生产组织。它们的社会皆甚保守,等级森严;每人有其社会身份,安份守己是道德之要,孔子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罗马则以共和国与公民代替君与臣。它们都崇尚父权,珍惜家庭,从家教培养权威主义,但封建诸侯家国不分,罗马则一贯有清晰的法律划分家与国、兼便私情与公德。它们的政治权力多为贵族操纵,但罗马的元老贵族和东周的封建贵族性质不同。开始时它们的国家规模都是一城左右,但西方城邦和东周侯国的政治结构大异。
崛起为皇朝帝国必须开疆扩土,为此必须有人力财力以及能动员力量的政权。东周列国和罗马共和国各自努力发展经济、变法改制、以至刺激思想文化。由于中西起步点的情况大异,又在不同时机进行改革,所以循不同的途径,所趋的皇朝帝国,性质也不同。两者皆是无上君主制,但罗马帝国的独裁倚重职业军队和财阀政治,中国皇朝的专制倚重官僚机构,自汉朝开始又加上儒家独专。
秦统一之前的五百多年,中国的历史分为春秋、战国两期。前者得名于孔子所著的《春秋》,但历史分期并非那么随便偶然。另有真实的社会因素,使春秋、战国之际成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不论科技、经济,或政治组织,春秋的诸侯国都远逊于早期的罗马共和国。战国时中国在各方面迎头赶上,其中法家的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权、官僚行政的国家体制,其长处效率罗马帝国要过百年才能稍及。
春秋时,中国犹在青铜时代,生产率低。它的主要武器是贵族垄断的战车。它的经济组织和政治组织都是封建形式。私有地产尚未出现,土地拥有权与地域统治权混沌未分,富贵一体,同属封建领主,孔子所谓“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井田制下,庶民世代居住村舍,集体无偿耕种领主贵族的“公田”。每家有权使用一份“私地”以资糊口。份地每年轮换,不为任何一家拥有,人民也不得卖地迁居,孟子所谓“死徙无出乡……,公事毕,然后敢治私地。”春秋初期,侯国过千,多是前11世纪周王所封诸侯的后代。它们的统治者仍依旧爵,称公称侯,口头上奉微弱不堪的周王为天下共主,但各自内外兵政全权独立,实际上与王无异。他们履行封建,把自己的侯国分封给卿大夫。封建制的政治特色是分割权柄忠贞,卿大夫必须效忠于自己的公侯,但不必效忠于公侯之上的周王。所以周王名义上操天下之权,实际的权柄分散在诸侯手上,再分散在卿大夫手上。公侯之国其实就是公侯的家室。公侯和卿大夫全是世袭,而且多是彼此亲戚;亲亲是无上的政治原则。“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贵族操刑罚压制庶民,但没有约制用刑的明文法律;他们自称是君子,有权有德,可以随个人意向用事。
春秋远胜罗马的是贵族文化。数百年养尊处优,培养出文雅的诸侯大夫,论政时满口《诗》《书》。《诗经》和《尚书》是封建贵族的读本,《礼记》和《春秋》记载他们的礼教言行,这些后来成为儒家经典。从全面看,文化比经济政治早熟,对中国未必是福。它使家国不分时代封建贵族的伦理,尤其是亲亲政治和君子人治,凝结在儒家学说中,蒙上仁义圣光,成为永恒的道德圭臬,二千年来钳制统治精英的思想。
封建伦理在战国时一度备受挑战。其时铁器开始广泛,生产效率提高,使更多荒地得以开垦。独立的家庭农户出现,贵族无法逼人好好耕植公田。同时,以百数的小国逐渐合并为数十接壤大国。庞大的经济和政治规模为管治带来无穷复杂问题。权力日大的卿大夫起篡夺之心。列国竞争剧烈,纷纷罗致人才,富国强兵。诸子百家争鸣,平民士人兴起,以能取职,冲击世袭贵族。才识之士在列国变法,试验各种方法,以解决各地的实际问题。 他们被统称为法家,因为他们一致坚持法治,管子所谓“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最成功的法家是商鞅。他综合前人经验,前359年开始,在秦推行连串新法,不但使秦由弱变强,更奠下日后皇朝中国的政治体制架构。
法家领导经济发展。国家兴水利、开荒地、正经界、有系统地分田给独立农户,同时设立户籍以便收税征兵。平民步军代替了贵族战车。秦的农战政策类似罗马共和国的农民战士,男子平时务农,有事时应国家征召入伍。秦法规定每人一生有义务服兵役多至2年,比罗马每人一生服役可多至16年,轻得多了。政府奖励战功,使秦人乐战。法家更建立有效的官僚行政机构,任职以能力不以血缘、以功绩不以空言。政府设置郡县,由中央指派郡守县令,不让封建贵族霸占地方管治,由此削减贵族,集权于君主。政府立法管制官吏,防止他们旷职滥权、欺君凌民,犯法者不论亲贵,依法行罚。法律平等违反封建伦理、触犯贵族权益,赢得“残忍寡恩”的咒骂。秦在法家建设的基础上统一中国,废除封建,推行法治,但在统治精英反动下覆亡,并背上千古恶名。
一反中国封建贵族的文雅浮夸,罗马早年的元老贵族朴素质实。他们与平民一般是农民战士,其品性可见于辛辛那提,这曾任执政的老牌贵族亲身下田耕作,但随时准备着操剑卫国。地中海一带早已经入铁器时代。价廉效高的工具提高了劳动人民的能力势力。自备兵器服兵役是罗马公民的首要义务,公民以此为荣。百人队公民大会Centuriate Assembly是共和国的民主部门,它以军队编制为名,公民们戎装在练兵场聚集投票立法选举。平民认识到自己对国家的贡献,从而要求相应的权利。共和国上期,平民自行组织大会,选举领导,抗拒掌权贵族的凌虐。元老贵族不比封建贵族自是,能够踏实与平民谈判利害,而且大家都尊重法律。历时二百年的“阶层斗争”是个无血革命,产生了共和国检察制衡的分权宪政。贵族通过元老院的机构实行集体统治,但他们的权力受到公民大会掣肘。公民大会每年选举执政长官,但只能在贵族之间作选择,因为候选资格有严格的限制。大会投票通过法案,但无权提案或修改。公民无权在会上发言,只能听取贵族安排的演讲,然后通过或摒弃整个提案。共和政治的一大特色是政、财息息相关。定期普查把全体公民按其财产分为数等,每等有它的投票份量,有钱人投的票比穷人投的票份量重得多。只有最有钱的人才有资格进入元老院或参加竞选。从共和国到帝国,罗马人一贯认为政府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保护私有财产,难怪他们的法律详细地确定绝对财产权,对日后欧洲法制影响甚大。
对外是和是战,一向由公民大会决定。罗马公民是战士,数百年来,他们承受沉重伤亡,差不多每年都投票主战,表现出比希腊人或秦人深刻的多得军国主义。罗马的军费多来自败家赔款以及掠夺奴役。征服马其顿后,政府资源充沛,豁免了意大利的地税。然而,这仁政对小民来说并不完全是福。本来就有钱有势的贵族领兵征战、出任省督,抢刮得最多赃物,遂大量收买甚至强占免税的农田,建立大农庄,驱使战胜俘役的奴隶耕作。很多独立农户因丧失田地而消亡,幸存的也受到役奴农庄的重大压力。意大利由小农经济转变为马克思所谓“奴隶生产模式”。贫富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政府数次变法,企图分配公有土地给贫困公民以缓和社会矛盾,均因贵族反对而失败。倾家荡产的公民无能购置戎装以服兵役。征兵制不足,军队转向赤贫阶级募兵。城邦政府无法制止野心的将军利诱收买军队,卒之引致将军夺权。共和国不能及时变法改制,导致帝国军事独裁。
崛起为皇朝帝国必须开疆扩土,为此必须有人力财力以及能动员力量的政权。东周列国和罗马共和国各自努力发展经济、变法改制、以至刺激思想文化。由于中西起步点的情况大异,又在不同时机进行改革,所以循不同的途径,所趋的皇朝帝国,性质也不同。两者皆是无上君主制,但罗马帝国的独裁倚重职业军队和财阀政治,中国皇朝的专制倚重官僚机构,自汉朝开始又加上儒家独专。
秦统一之前的五百多年,中国的历史分为春秋、战国两期。前者得名于孔子所著的《春秋》,但历史分期并非那么随便偶然。另有真实的社会因素,使春秋、战国之际成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不论科技、经济,或政治组织,春秋的诸侯国都远逊于早期的罗马共和国。战国时中国在各方面迎头赶上,其中法家的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权、官僚行政的国家体制,其长处效率罗马帝国要过百年才能稍及。
春秋时,中国犹在青铜时代,生产率低。它的主要武器是贵族垄断的战车。它的经济组织和政治组织都是封建形式。私有地产尚未出现,土地拥有权与地域统治权混沌未分,富贵一体,同属封建领主,孔子所谓“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井田制下,庶民世代居住村舍,集体无偿耕种领主贵族的“公田”。每家有权使用一份“私地”以资糊口。份地每年轮换,不为任何一家拥有,人民也不得卖地迁居,孟子所谓“死徙无出乡……,公事毕,然后敢治私地。”春秋初期,侯国过千,多是前11世纪周王所封诸侯的后代。它们的统治者仍依旧爵,称公称侯,口头上奉微弱不堪的周王为天下共主,但各自内外兵政全权独立,实际上与王无异。他们履行封建,把自己的侯国分封给卿大夫。封建制的政治特色是分割权柄忠贞,卿大夫必须效忠于自己的公侯,但不必效忠于公侯之上的周王。所以周王名义上操天下之权,实际的权柄分散在诸侯手上,再分散在卿大夫手上。公侯之国其实就是公侯的家室。公侯和卿大夫全是世袭,而且多是彼此亲戚;亲亲是无上的政治原则。“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贵族操刑罚压制庶民,但没有约制用刑的明文法律;他们自称是君子,有权有德,可以随个人意向用事。
春秋远胜罗马的是贵族文化。数百年养尊处优,培养出文雅的诸侯大夫,论政时满口《诗》《书》。《诗经》和《尚书》是封建贵族的读本,《礼记》和《春秋》记载他们的礼教言行,这些后来成为儒家经典。从全面看,文化比经济政治早熟,对中国未必是福。它使家国不分时代封建贵族的伦理,尤其是亲亲政治和君子人治,凝结在儒家学说中,蒙上仁义圣光,成为永恒的道德圭臬,二千年来钳制统治精英的思想。
封建伦理在战国时一度备受挑战。其时铁器开始广泛,生产效率提高,使更多荒地得以开垦。独立的家庭农户出现,贵族无法逼人好好耕植公田。同时,以百数的小国逐渐合并为数十接壤大国。庞大的经济和政治规模为管治带来无穷复杂问题。权力日大的卿大夫起篡夺之心。列国竞争剧烈,纷纷罗致人才,富国强兵。诸子百家争鸣,平民士人兴起,以能取职,冲击世袭贵族。才识之士在列国变法,试验各种方法,以解决各地的实际问题。 他们被统称为法家,因为他们一致坚持法治,管子所谓“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最成功的法家是商鞅。他综合前人经验,前359年开始,在秦推行连串新法,不但使秦由弱变强,更奠下日后皇朝中国的政治体制架构。
法家领导经济发展。国家兴水利、开荒地、正经界、有系统地分田给独立农户,同时设立户籍以便收税征兵。平民步军代替了贵族战车。秦的农战政策类似罗马共和国的农民战士,男子平时务农,有事时应国家征召入伍。秦法规定每人一生有义务服兵役多至2年,比罗马每人一生服役可多至16年,轻得多了。政府奖励战功,使秦人乐战。法家更建立有效的官僚行政机构,任职以能力不以血缘、以功绩不以空言。政府设置郡县,由中央指派郡守县令,不让封建贵族霸占地方管治,由此削减贵族,集权于君主。政府立法管制官吏,防止他们旷职滥权、欺君凌民,犯法者不论亲贵,依法行罚。法律平等违反封建伦理、触犯贵族权益,赢得“残忍寡恩”的咒骂。秦在法家建设的基础上统一中国,废除封建,推行法治,但在统治精英反动下覆亡,并背上千古恶名。
一反中国封建贵族的文雅浮夸,罗马早年的元老贵族朴素质实。他们与平民一般是农民战士,其品性可见于辛辛那提,这曾任执政的老牌贵族亲身下田耕作,但随时准备着操剑卫国。地中海一带早已经入铁器时代。价廉效高的工具提高了劳动人民的能力势力。自备兵器服兵役是罗马公民的首要义务,公民以此为荣。百人队公民大会Centuriate Assembly是共和国的民主部门,它以军队编制为名,公民们戎装在练兵场聚集投票立法选举。平民认识到自己对国家的贡献,从而要求相应的权利。共和国上期,平民自行组织大会,选举领导,抗拒掌权贵族的凌虐。元老贵族不比封建贵族自是,能够踏实与平民谈判利害,而且大家都尊重法律。历时二百年的“阶层斗争”是个无血革命,产生了共和国检察制衡的分权宪政。贵族通过元老院的机构实行集体统治,但他们的权力受到公民大会掣肘。公民大会每年选举执政长官,但只能在贵族之间作选择,因为候选资格有严格的限制。大会投票通过法案,但无权提案或修改。公民无权在会上发言,只能听取贵族安排的演讲,然后通过或摒弃整个提案。共和政治的一大特色是政、财息息相关。定期普查把全体公民按其财产分为数等,每等有它的投票份量,有钱人投的票比穷人投的票份量重得多。只有最有钱的人才有资格进入元老院或参加竞选。从共和国到帝国,罗马人一贯认为政府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保护私有财产,难怪他们的法律详细地确定绝对财产权,对日后欧洲法制影响甚大。
对外是和是战,一向由公民大会决定。罗马公民是战士,数百年来,他们承受沉重伤亡,差不多每年都投票主战,表现出比希腊人或秦人深刻的多得军国主义。罗马的军费多来自败家赔款以及掠夺奴役。征服马其顿后,政府资源充沛,豁免了意大利的地税。然而,这仁政对小民来说并不完全是福。本来就有钱有势的贵族领兵征战、出任省督,抢刮得最多赃物,遂大量收买甚至强占免税的农田,建立大农庄,驱使战胜俘役的奴隶耕作。很多独立农户因丧失田地而消亡,幸存的也受到役奴农庄的重大压力。意大利由小农经济转变为马克思所谓“奴隶生产模式”。贫富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政府数次变法,企图分配公有土地给贫困公民以缓和社会矛盾,均因贵族反对而失败。倾家荡产的公民无能购置戎装以服兵役。征兵制不足,军队转向赤贫阶级募兵。城邦政府无法制止野心的将军利诱收买军队,卒之引致将军夺权。共和国不能及时变法改制,导致帝国军事独裁。
先秦和罗马共和国的历程比较:
|
罗马共和国上期 |
春秋时代
|
|
罗马共和国晚期 |
战国时代 |
科技 |
铁器时代 |
青铜时代 |
|
铁器时代 |
铁器开始广泛 |
精英文化 |
质朴踏实 |
礼乐雅逸 |
|
汲收希腊文明 |
以能取职 |
经济组织 |
独立自耕小农 私有产权受法律保护 |
井田共耕 地产权与封建领主权混沌不分 |
|
奴隶生产模式 绝对产权的概念成熟 |
小农经济 私有地产权出现 |
兵制 |
征兵,公民步军 |
贵族战车 |
|
征兵、募兵 |
秦行农战征兵 |
政治结构 |
元老贵族集体统治 公民大会每年选举执政 政权与财产挂钩 |
封建贵族亲亲人治 公卿世袭 家与国不分 |
|
变法改革失败 富豪权势日盛 军阀收买军队 |
法家变法,法治抬头 中央集权,抑制贵族 官僚行政,渐替封建 |
从共和国或封建诸侯的起步点,罗马和中国同向无上君主制靠拢。罗马帝国和中国皇朝一样,所有权柄都集中在皇帝手上。然而,无上并不等于全能;没有人能够实际上操运无限大权。要把权柄转为权力以实施统治,皇帝必须获得统治精英的服从和合作。共和国晚期和战国后期的政局,多见贵族和君主集权派争权。君主获得胜利,但鉴于内战或秦亡的教训,中西的皇帝终于与贵族派获得妥协,彼此互利,控制大众人民
西泽背弃共和国贵族集体统治的传统,仗着百战精炼的忠贞部队夺得独裁政权,但无法驯服维护传统的元老,惨遭刺杀。他的承继人学乖了。奥古斯杜一面剥夺了元老院和公民大会的所有权力,一面又以共和口号装门面,礼遇个别元老。他提高了元老的财产资格,所以做官的都是极端豪富,而他们关照的,也是豪富的利益,形成财阀统治。罗马公民丧失一切政治权力,战胜者的特利也逐渐由公民籍转到财富上。罗马皇帝和中国皇帝一样是世袭。不过罗马贵族的生育率远逊中国贵族,很多膝下无子。几个出名的贤君传位给养子,其实是因为没有亲子,不是如宣传所说特别开明。奥古斯杜设立贴身的禁卫军,外加300,000职业大军,全都宣誓效忠皇帝和其家人。此后数百年,即使长期无外战,大军也是常备,成为帝国特色,罗马人引以为豪,不似秦始皇令蒙恬征发300,000兵驱逐匈奴,不过三几年,便被骂为“黩武穷兵”。禁卫军和职业军队原是为了保护皇帝的权位,但日子久了,权力坐大,逐渐养成哗变和拥立自己皇帝的习惯。这使罗马的皇朝祚短,不如汉朝稳固。
秦始皇废封建,统治精英反对。封建复辟的舆论引致焚书的镇压,使儒生更加痛恨。秦不能笼络精英和旧贵族,使大泽乡900人的起义能扩大。秦亡后,汉高祖有前车可鉴,恢复封建。然而不过三代,诸侯王便蠢蠢欲动,证明秦始皇废封建的理由“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正确。景帝武帝削藩成功。秦统一后一百年,中国终于摆脱封建制,长期实行中央集权了。不过统治精英也得到充分赔偿。他们所痛恨的法家“君臣共守法”、“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其实也不讨好皇帝。儒家的“亲亲尊尊”,对皇室朝臣大家都有利。为了笼络精英,汉武帝罢黜百家,独专儒术。不久儒生盘踞官僚机构,违背法治,排挤异己,灌输君君臣臣的教条,巩固皇帝专制,同时巩固自己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特权特利。历代皇朝的儒家士大夫成为“文化贵族”,是世界史上最成功的统治集团之一。
从共和国到帝国,从封建到集权,罗马和中国的历史证明世上没有万能的统治单方。今天西方好唱所有国家都必须趋向民主法治,但古代史实却背道而驰。罗马人放弃了共和国的民主方面,牺牲了公民权利。法治可分两层而言。最基本的是所有人都尊奉既有法律,rule by laws,即法家所谓“援法而治”。再上一层是有宪法规定合理的立法程序,rule of law,循宪法治。宪法也是法,所以若无援法而治的基础,统治精英自称有德而藐视法律,多堂皇的宪法都是一纸空言。罗马帝国下,共和国的立法程序无存,循宪法治废除,但人们依然以奉公守法为道德,援法而治依然盛行。中国传统从没有循宪法治的意念。法家的掾法而治是创举,但备受“寡恩”的指责,儒家独尊后便渐消沉。历代皇朝盛行人治,美名“德主刑辅”。刑是残酷明显了,但主导用刑的“德”是什么,却甚隐晦模糊。
西泽背弃共和国贵族集体统治的传统,仗着百战精炼的忠贞部队夺得独裁政权,但无法驯服维护传统的元老,惨遭刺杀。他的承继人学乖了。奥古斯杜一面剥夺了元老院和公民大会的所有权力,一面又以共和口号装门面,礼遇个别元老。他提高了元老的财产资格,所以做官的都是极端豪富,而他们关照的,也是豪富的利益,形成财阀统治。罗马公民丧失一切政治权力,战胜者的特利也逐渐由公民籍转到财富上。罗马皇帝和中国皇帝一样是世袭。不过罗马贵族的生育率远逊中国贵族,很多膝下无子。几个出名的贤君传位给养子,其实是因为没有亲子,不是如宣传所说特别开明。奥古斯杜设立贴身的禁卫军,外加300,000职业大军,全都宣誓效忠皇帝和其家人。此后数百年,即使长期无外战,大军也是常备,成为帝国特色,罗马人引以为豪,不似秦始皇令蒙恬征发300,000兵驱逐匈奴,不过三几年,便被骂为“黩武穷兵”。禁卫军和职业军队原是为了保护皇帝的权位,但日子久了,权力坐大,逐渐养成哗变和拥立自己皇帝的习惯。这使罗马的皇朝祚短,不如汉朝稳固。
秦始皇废封建,统治精英反对。封建复辟的舆论引致焚书的镇压,使儒生更加痛恨。秦不能笼络精英和旧贵族,使大泽乡900人的起义能扩大。秦亡后,汉高祖有前车可鉴,恢复封建。然而不过三代,诸侯王便蠢蠢欲动,证明秦始皇废封建的理由“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正确。景帝武帝削藩成功。秦统一后一百年,中国终于摆脱封建制,长期实行中央集权了。不过统治精英也得到充分赔偿。他们所痛恨的法家“君臣共守法”、“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其实也不讨好皇帝。儒家的“亲亲尊尊”,对皇室朝臣大家都有利。为了笼络精英,汉武帝罢黜百家,独专儒术。不久儒生盘踞官僚机构,违背法治,排挤异己,灌输君君臣臣的教条,巩固皇帝专制,同时巩固自己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特权特利。历代皇朝的儒家士大夫成为“文化贵族”,是世界史上最成功的统治集团之一。
从共和国到帝国,从封建到集权,罗马和中国的历史证明世上没有万能的统治单方。今天西方好唱所有国家都必须趋向民主法治,但古代史实却背道而驰。罗马人放弃了共和国的民主方面,牺牲了公民权利。法治可分两层而言。最基本的是所有人都尊奉既有法律,rule by laws,即法家所谓“援法而治”。再上一层是有宪法规定合理的立法程序,rule of law,循宪法治。宪法也是法,所以若无援法而治的基础,统治精英自称有德而藐视法律,多堂皇的宪法都是一纸空言。罗马帝国下,共和国的立法程序无存,循宪法治废除,但人们依然以奉公守法为道德,援法而治依然盛行。中国传统从没有循宪法治的意念。法家的掾法而治是创举,但备受“寡恩”的指责,儒家独尊后便渐消沉。历代皇朝盛行人治,美名“德主刑辅”。刑是残酷明显了,但主导用刑的“德”是什么,却甚隐晦模糊。
鹰式统治和龙式统治的特色:
![]() 罗马帝国 |
![]() 中国皇朝 |
|
---|---|---|
以上大纲的详细内容以及参考数据,可见《龙与鹰:秦汉与罗马帝国的兴衰,如何影响了今天的世界?》